“聽到并不等于聽清”,當我意識到這句話時,就是我開始重視聽力的時候。以前總覺得不論發生什么事,都可以很幸運地躲過去,后來發現那些幸運的前提,是因為背后有家人朋友的守護。當一個人孤立無助時,才明白自己需要迅速成長,才能保護好想要守護的,而迅速成長是需要夯實的基礎,那些基礎是需要自己一步一步的積累。
01走過的彎路
25歲之前,我總覺得助聽器是放大器,會破壞我的殘余聽力,更沒有意識到口齒不清帶來的問題有多大,所以我對助聽器的要求僅是聲音溫和。25歲的我,對有聲世界是排斥的,已經習慣了半安靜的環境,對各種環境噪音不適應,助聽器也就想戴就戴,或是需要糾正口齒的時候就戴一段時間。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兩三年,口齒有了一些進步,殘余聽力并沒有下降。
02了解自己的聽力
真正了解自己的耳朵是28歲,我在成都參與了一些聽損群體的活動,懂得了分貝和強度的關系,才明白我左耳是陡降型,高頻缺失(110分貝)會導致我無法聽清一些音節。還學到聽力圖有個言語香蕉圖,如果能盡量把聽力損失的部分補償進入香蕉圖以內,效果可能會更好。自這些活動后,我就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康復之旅,各方面了解聽和說方面的技巧。
03選擇合適的助聽器
為了康復到較好的效果,選擇適合自己的助聽器就很重要。在2019年5月試聽了不同品牌的助聽器,較終選擇了瑞聲達恩雅EY488,僅僅是因為它給我帶來的主觀感受是清晰,聲音變得立體了些。剛開始戴的時候,對很多環境音不能很好的區分開,但大腦的接受能力確實是很神奇的,差不多一個月之后,我已經很好的區分和識別環境噪音了。
04信任與測試
當你能聽到更多聲音的時候,你對自己的要求也會隨之而提高,所以我又開始去驗配店里調助聽器了。好的驗配師真的很重要,我去了有五六家店,較后選擇了黃老師,技術和服務讓我感到舒適與放松。調試后,聽到的聲音更細化了,又繼續每天聽廣播和朗讀課文,但時間久了,就會陷入“聲音焦慮”,這個焦慮來自于我對聽力分辨率和口齒的高要求,總擔心自己做不好,然后會有一些挫敗感。特別是簡單的日常交流沒有太大問題,但接聽電話很吃力,黃老師就讓我借助手機伴侶去聆聽手機等電子設備里的聲音。
05堅持聽覺康復
今年三月對我來說,是較充實的,也充滿了挑戰,因為我報名參加了瑞聲達線上聽覺康復課程。每周的課程都是進階式,就像在魔塔升級打怪一樣,每一個難關都需要思考怎么通關,瑞聲達的周老師給到了一些指點和學習方式。這些課程內容是跟工作生活都息息相關的,有安靜環境和噪音環境,還附加了一些與耳朵、助聽器相關的普及知識。邊聽邊做筆記,聆聽方式和理解能力才更容易,同時也考驗了對聲音的反應力和敏感度。雖然只是一個月的課程,但收獲也是滿滿的,對我來說還是值得的。在此后的生活中,我也要學會對別人表達聽力方面的困擾,這樣別人才能知道怎么去和我們聽障人士溝通。同時也要堅持并正確的佩戴助聽器,這樣才能鍛煉耳朵,使大腦充分接受聲音,減緩衰退,“用進退廢”就是這個道理。
【結語】
生活這條路,就要安安穩穩地慢慢走,心不慌,才會從容。所謂幸運,其實是你足夠努力才讓你將來不那么費勁,現在的我依然堅持朗讀,聽廣播也成了習慣,每天進步一點點,多和人交流,讓自己比昨天更好一些。這樣的努力,伴隨而來的就是安全感,安全感越強,我的幸福感也越高,讓我比較喜歡現在的自己,也更期待明天的自己,活得有趣又幸運。